你能管多少人
幾乎所有的班級裡都是這樣的架構︰有一個班長,管理整個班級;還有幾個班委,分別管理班級某一方面的工作,比如學習、勞動、體育、文藝等等;此外,整個班級成員大約有幾十人,往往被分成幾個人一組,每個組的組員由組長負責,在許多時候統一行動。
為什麼班級中會出現這樣的架構呢?這顯然是為了方便管理。如果把班級看成一個團隊,把班干部看成管理者,那麼一個團隊管理者手下直接管理多少人合適呢?人們透過對各種團隊的研究後發現,幾乎所有的團隊都可以採取1個管理者管5個左右下屬的搭配模式,我們可以把這個模式稱之為“乘5”規則。
比如,一個剛開始創業的小公司,往往只有五六個人,這時候的頭家就管理這幾個人,能夠很有效率地帶領團隊去打拼。隨著企業逐步做大,人員規模擴大到5乘5,即二三十人時,這個頭家還能夠直接管理這些人嗎?恐怕很難。他需要設立中層管理者,而他依然只管理5個左右的中層管理者,而每個中層管理者再向下管理5個左右的基層員工。這就形成了人們所熟知的管理金字塔。當企業進一步擴大,人員規模達到了5乘5再乘5的時候,如何管理這100多人的隊伍呢?顯然,頭家沒有精力去管理25個中層干部,每個中層干部也沒有精力管理25個基層員工。此時,合理的選擇是再建立一個管理層,如果頭家作為一級管理者,那麼他之下是5個左右的二級管理者,每個二級管理者再管理5個左右的三級管理者,每個三級管理者管理5個左右的基層員工。企業規模繼續擴大,就繼續應用“乘5”規則。
如果管理金字塔中不是“乘5”規則,而是“乘2”規則,整個團隊會如何呢?那將會出現官多兵少的情況。大量的人坐在領導的位置上,每個人創造的管理價值很小,而基層員工累得要死,工資卻很微薄,因為上面的各層管理者佔有了過多的企業利潤“蛋糕”。
如果管理金字塔中不是“乘5”規則,而是“乘10”規則,整個團隊又該是什麼情景呢?管理層要照顧到各個下屬的工作,往往會疲於奔命,顧此失彼;而下屬由於領導很少照顧到自己,容易產生懈怠和放鬆。即使管理層和被管理層都很敬業,依然會出現訊息不能及時上傳下達的問題,不利於事業的發展。
歷史上也存在這個規則。太平天國起義之初,在天王洪秀全之下只設立了東西南北4個王和翼王,剛好5個下屬,這幾個王再向下管理其他將領。這種管理架構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應該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。可惜,到了太平天國後期,洪秀全為了防備早期一起打天下的幾個王,又設立了幾百上千個王來分散權力。這一做法使他自己作為管理者根本無法照顧到每個下屬,真正做事情的下屬無法下情上達,不做事情的下屬卻在旁邊幫倒忙。不遵循“乘5”規則應當也是太平天國衰亡的一個原因。
在國家管理中也有這個規則的影子。一個國家的政務院總理只有一名,而其下有幾十個部,分管全國各行各業。讓一個總理去管理幾十個部長,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,所以自然而然地在總理和部長之間設立了副總理這個管理層。總理管理幾個副總理,每個副總理分管一些部。
不論有意為之,還是無意為之,環顧社會我們會發現,一個成功的、成熟的團隊往往在實踐著“乘5”規則。 loan|債務|美白
為什麼班級中會出現這樣的架構呢?這顯然是為了方便管理。如果把班級看成一個團隊,把班干部看成管理者,那麼一個團隊管理者手下直接管理多少人合適呢?人們透過對各種團隊的研究後發現,幾乎所有的團隊都可以採取1個管理者管5個左右下屬的搭配模式,我們可以把這個模式稱之為“乘5”規則。
比如,一個剛開始創業的小公司,往往只有五六個人,這時候的頭家就管理這幾個人,能夠很有效率地帶領團隊去打拼。隨著企業逐步做大,人員規模擴大到5乘5,即二三十人時,這個頭家還能夠直接管理這些人嗎?恐怕很難。他需要設立中層管理者,而他依然只管理5個左右的中層管理者,而每個中層管理者再向下管理5個左右的基層員工。這就形成了人們所熟知的管理金字塔。當企業進一步擴大,人員規模達到了5乘5再乘5的時候,如何管理這100多人的隊伍呢?顯然,頭家沒有精力去管理25個中層干部,每個中層干部也沒有精力管理25個基層員工。此時,合理的選擇是再建立一個管理層,如果頭家作為一級管理者,那麼他之下是5個左右的二級管理者,每個二級管理者再管理5個左右的三級管理者,每個三級管理者管理5個左右的基層員工。企業規模繼續擴大,就繼續應用“乘5”規則。
如果管理金字塔中不是“乘5”規則,而是“乘2”規則,整個團隊會如何呢?那將會出現官多兵少的情況。大量的人坐在領導的位置上,每個人創造的管理價值很小,而基層員工累得要死,工資卻很微薄,因為上面的各層管理者佔有了過多的企業利潤“蛋糕”。
如果管理金字塔中不是“乘5”規則,而是“乘10”規則,整個團隊又該是什麼情景呢?管理層要照顧到各個下屬的工作,往往會疲於奔命,顧此失彼;而下屬由於領導很少照顧到自己,容易產生懈怠和放鬆。即使管理層和被管理層都很敬業,依然會出現訊息不能及時上傳下達的問題,不利於事業的發展。
歷史上也存在這個規則。太平天國起義之初,在天王洪秀全之下只設立了東西南北4個王和翼王,剛好5個下屬,這幾個王再向下管理其他將領。這種管理架構在太平天國起義之初應該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。可惜,到了太平天國後期,洪秀全為了防備早期一起打天下的幾個王,又設立了幾百上千個王來分散權力。這一做法使他自己作為管理者根本無法照顧到每個下屬,真正做事情的下屬無法下情上達,不做事情的下屬卻在旁邊幫倒忙。不遵循“乘5”規則應當也是太平天國衰亡的一個原因。
在國家管理中也有這個規則的影子。一個國家的政務院總理只有一名,而其下有幾十個部,分管全國各行各業。讓一個總理去管理幾十個部長,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,所以自然而然地在總理和部長之間設立了副總理這個管理層。總理管理幾個副總理,每個副總理分管一些部。
不論有意為之,還是無意為之,環顧社會我們會發現,一個成功的、成熟的團隊往往在實踐著“乘5”規則。 loan|債務|美白
coolday - 8. Nov, 08:04